最近工作有点忙,工作安排也有些乱,仔细想想手头的各项产品需求,真的那么重要吗。今天过版本需求,都是些细碎的优化,于是有人问,这个版本有没有重要的新功能迭代。
不停给产品增加新功能,是非常普遍的现象。两天不打开App Store,待更新应用就有几十款。几乎每一款App都变得臃肿不堪,为什么呢。
总结了几点。
1、免费商业模式
互联网产品大多采用免费模式,把用户圈进来,再使用广告等方式变现。
于是,产品设计中除了用户的需求,还得考虑商业需求,于是
- 搜索结果中插入广告
- 电商推荐中优先出付费商家
- 领红包先邀请10个好友
- 开屏先看10秒广告
- ……
类似的骚操作太多了,背后都是因为用户利益与平台利益不一致导致的。很多新功能,服务于平台利益,而非用户需求。
更进一步,互联网的马太效应非常明显,充分竞争、大浪淘沙之后的往往都是垄断型产品,用户选择很少,聊天只有微信,购物只有淘宝、京东和拼多多三家。这时添加更多商业功能,用户也没有其它选择。
2、用户需求的多样性
当然,用户需求多样性也是重要原因。
实物产品的多样性靠「款」解决,衣服、电器、手机等等,都有各种参数不同款式。用户根据需求选择一款即可,拥有的这款不会更新,如果需求有变,要重新购买。
互联网产品则是所有功能all in one,直到近两年才出现青少年版或老年人版,也不完全是基于用户需求,而是出于合规或社会责任需要。
在不停添加新功能升级版本的过程中,老版本维护的周期通常很短,所以,无论你对新功能有没有需求,都得升级。
回过头来,不断添加新功能满足的差异化需求,是否仔细推敲过,是否经得起推敲,又不得而知了。
更重要,这些需求是哪来的?
3、老板提的、竞品有、有个用户/业务反馈
老板提的、竞品有、用户/业务反馈,工作中多数产品需求都能归到这三类。
- 老板提的,要优先处理,先加个功能满足了;
- 竞品有的,挺合理的,赶紧抄一个;
- 用户/业务反馈的,添加个功能就能解决,做。
其实需求从哪来的并不重要,这些需求往往加个功能就能满足,但经常出现的情况是:解决了一个问题可能引入了更多的问题,然后为了解决引入的问题又加更多的功能,再引入更多的问题。这些问题,可能只是个简单的bug,也可能是产品定位没想清楚、产品逻辑没设计清楚,如果是后者,再做减法就非常难了。
互联网产品因为极快的迭代节奏,较低的试错成本,很多新功能并没有经过仔细的推敲和分析。
4、过渡竞争&内卷
竞争外包两个层次。
一是产品之间的竞争。
互联网行业互相抄袭再正常不过了,很多新需求都是来自竞品的。你有一个新功能,我抄了;我有一个新功能,你抄了。最后的结果就是,全行业的产品都长一个样,是所有产品经理创造的合集,要多复杂有多复杂。
二是公司内部的竞争。
行业已经见顶了,但前些年高速发展积累的从业人员却是过剩的,没有更多的方向,只能在存量产品上干活,如果不绞尽脑汁开发新功能,还能做些什么呢。
这是最难过的,在公司中,你得有活干,用户没有需求,创造需求也要上。
「如无必要,勿增实体」,很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