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说的是那种,在聊完能力和素质之后,还能问的问题。
前段时间频繁被 Sam 老师对《得到》的各种推荐所影响,于是去学习了一些《得到》相关的知识信息。认识我比较久的朋友应该知道,我大概在 2015 年到 2016 年那会,也在深圳一家“知识共享”的团队里工作,那会知识共享与认知付费这件事都还比较超前,我们干的事是找到一些来自 BAT 等互联网巨头公司的行业大拿,用自己的经验回答一些客户提出的问题。
我们的付费客户经常给我们提的一个问题就是:
虽然这个回答我问题的老师是腾讯的P8,但是每分钟 20 块钱是不是有点贵啊!
这个问题其实真的很难解释,而且即使我们解释了可信度也不是很高,让那些行业专家告诉你我只因为热情和热心的答案有有些羞耻,久而久之平台上的大拿疲倦了,用户也疲倦了,再然后这个项目就破产了。
不过有一说一,能够获得一些专业人士的见解与知识,还是很有意义的(我一直觉得很受用的搬梯子理论)。尤其是在了解《得到》的过程中,看到了脱不花有这样的四个问题,可以在面试的时候来问候选人,我觉得好像也有点意思。
这四个问题分别是:
- 如果你突然有半个月的带薪休假,只有一个条件,就是必须研究一个事儿,你会研究什么?
- 你正在做的事,行业里最顶尖的人或公司是谁,他们是怎么做的?
- 你在此之前的人生经历中,做过什么重要的取舍?
- 针对刚才提到过的某个很重要的项目或者工作,如果你有机会能重新做一遍这件事,会有哪些地方不一样?
其实我们看问题,就大概能够明白这四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。
第一个问题,用来判断候选人的内驱力
当你忽然空闲的时候(只有半个月),你如果必须要研究,你会研究什么?即使在候选人忽然宕机之后给出的回答,也可以顺着回答的的逻辑,理清对方是否拥有清晰的思路。
一家创新公司中所需要的人,必须要有开阔的眼界,不仅能主动打破规则、还敢于跨越边界的那种人。如果平常缺少对自己的关注,也不愿意对行业与工作产生兴趣,而如果为了回答题目描述了一个过大的问题,又可能超过 2 周的时效限制。
但不论回答如何,本质上是我们想希望通过这个问题,了解候选人的驱动力是从哪里来的?是来自他自己的兴趣或者对自己的要求,还是来自外界什么人给他设定的标准?以及他是否能够有足够的能动性,朝着自己的要求或兴趣,一步一步的走下去?
第二个问题,用来判断候选人的眼界大小
你正在做的事,行业里最顶尖的人或公司是谁,他们是怎么做的?你怎样定义行业最顶尖?你是怎么知道他们做这些事情的过程呢?
这个问题不仅可以知道候选人的眼界如何,也能够通过他的眼界与面试官自身的经验,了解到候选人自身的性格如何。
不论做何种行业与岗位,总得知道一些行业中的标杆人物吧,总得知道如何在行业更高的层级中具备的视野吧,不然就有些“只缘身在此山中”的感觉了。我有时候面试也比较喜欢问这个问题,结果听到的答案大概率是一样的“张小龙,马化腾,不知道”。
当然了,在知道这些标杆人物之后,是否有下一步的计划呢?你怎么衡量自己与顶尖人群的差距呢?这个差距是怎么形成的呢?即使我们觉得好像下一个张小龙马化腾的出现希望很渺茫了,那你是否有属于自己的骄傲和希望呢?还是说甘愿当一条咸鱼呢?
第三个问题,用来判断候选人的喜好
你在此之前的人生经历中,做过什么重要的取舍?为什么会做出这种选择?做出选择的出发点是什么?为什么是这个时候做?你是否明确的知道选择之后的代价是什么?做了选择之后其他衍生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?
这个问题来自一位非常著名的投资人,他的经验是:当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,具体事件不重要,决策机制才重要。看一个人做取舍的方式,能够了解他的进退感和分寸感,进而了解他是不是一个有清晰边界意识的人。
当然了,问这个问题也对面试官有一定的挑战性,我们问这个问题的目的主要是知道候选人的风险喜好,以及是否有其他的人出现,因为那些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怎样的选择,也就是尽可能还原一个真实的决策场景。面试官千万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定义这件事做的对不对,不然就跑偏了,而且我们其实也没有能力去定义他人的选择是否正确。
当然了,很多面试人会喜欢把这个问题理解为“怎么在紧急的时候下达决断”,虽然这样理解也没有什么大问题,但是如果因为一些“不真实的故事”,杜撰出自己在力排众议的情况下做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,也是不现实的。我之前面试过一位候选人,在工作经验不到两年的时候,在一名产品专员的岗位上,做出了一项花费2000万成本带来 3 倍回报的决策,这种决策就还是……挺魔幻的……
第四个问题,用来判断候选人的反思能力
针对你刚才提到过的这件事,如果你有机会能重新做一遍,会有哪些地方不一样?有的人可能确实会在上个问题中给自己虚构一个“不存在”的判断决策,那如果要重新做一遍的话,会维持原来的选择吗?原来的选择是最好的吗?是否有可能获得更高结果的可能呢?
我一直觉得产品经理的工作应该“慎独”,保持足够的谦卑与谨慎,而不是觉得“我已经很厉害了,我已经很牛逼了,我一个人 hold 住了整条业务线,我一个人为公司吃了各种苦”,但产品经理开始有这样想法的时候,就十分有可能开始居功自傲,因为有了付出,所以就必须要升职加薪,要成为所有产品经理中最厉害的那个人。
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,如果候选人的回答能够见微知著,当然是最好不过,不仅有全局的视野,也有细微之处的关注于好奇心。而且越是有细节的信息,就越清楚这个人在工作中到底是在怎样层级的工作。
当然了,面试久了,就也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,很多时候候选人回答的答案是没有“标准答案”的,我们更多是基于气场,沟通的气氛,双方是否聊得投机来定义对候选人的期待。但很多时候更尴尬的事情,就是期待越大,失望越大。所以在面试时,不论是候选人还是面试官,我觉得还是应该保持足够的坦诚,真实与平等。